12月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赵晶教授做客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创业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联合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MBA中心承办,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战略与创新创业系和教育部数智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虚拟教研室协办的第五期社创大讲坛。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创业专委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阳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来自全国近200位师生在线共同聆听。
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经形成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链体系,但产业链上也存在诸多短板。重大工程作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的重要平台,是产业链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实现创新升级的关键载体。赵晶教授以美国胡佛水坝、美国铁路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我国三峡工程为切入点,指出重大工程在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
赵教授以我国特高压产业发展为例,深入探讨了重大工程与科技创新的作用,并总结出一套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和产学研用协同的发展模式。赵教授首先指出,重大工程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其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创新主体间相互嵌套,在科研、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阶段创新主体动态更替的特征。其次,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基础研发、中游的特高压设备制造和下游的工程建设与运维构成。第三,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具有技术攻关难度大、工程优化平衡要求高、设备自主研制挑战大和工程管理统筹协调难度大四个特征。
第四,特高压工程在我国能取得成功也拥有四个边界条件:
1.解决“西电东送”国家战略需求。
2.解决“买不来”也“不能买”的难题。
3.产业链上的大型企业已有的资源基础优势和技术优势。
4.国家作为架构师的正确战略决策。
赵教授认为通过对于我国特高压产业链发展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首先,企业要强化产业链思维、核心大型企业要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之路、发挥产业链协同配套作用。
其次,政府要强化构架师思维,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架构师”。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与会人员积极提问,赵晶教授也耐心解答了观众所提出的问题。
Q:这种重大工程驱动的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到企业层面的创新,一个组织如何应用这种重大工程驱动自身项目的一些创新呢?
A:这也是我们的研究结论之一,重大工程确实推动了企业创新。就像特高压输电工程就创造了电力领域内非常多的中国优秀企业,其中很多企业都是在过去20年中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就是因为有了特高压项目,有了技术的现实需求,这些企业才跟着发展起来。
同时,重大工程拥有非常强的迭代场景。因为重大工程它周期长、链条多,它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系列工程。那么在每一个阶段的不同过程中都是一个技术迭代的过程。
Q:您认为数字化、数字技术或者平台对于这种重大工程驱动创新的模式有着怎样的作用或意义?
A: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选题。重大工程都比较复杂,需要多专业集成,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产业生态,数字化手段有助于网络节点的互动和产业生态的链接。如英国的希思罗机场集反无人机系统、云计算、AI决策辅助等开创性技术于一身,还有中国的北斗卫星工程和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等。